关于《临江仙》中尾字“更”读音的思考

·
记录 学习 学校 古诗词 思考 October 11, 2025

今日在语文课前背诵《临江仙·夜登小阁,忆洛中旧游》一词,读到末句“渔唱起三更”时,我将其中的“更”字读为“jīng”。结果被同桌无情吐槽:“你有病吧,这个字没有这个读音!”所以,我进行了一番查证与思考。

我的观点是:在读这首词时,将“更”读作“jīng”有合理性。理由如下:

一、方言佐证

我最初形成这个读音的印象,源于我家人的口语。我爸爸教我念古诗词的时候,就常常这么读。例如“打更”一词,在包括我家乡话在内的诸多方言中,常被读作“打jīng”。这也不是个例,可视为古音在地方语言中的一种遗存。

二、音韵规律

这是我最核心的依据。让我们看看这首词的韵脚:

忆昔午桥桥上饮,坐中多是豪英(yīng)。

杏花疏影里,吹笛到天明(míng)。

二十余年如一梦,此身虽在堪惊(jīng)。

闲登小阁看新晴(qíng)。

古今多少事,渔唱起三更(?)。

一目了然,“英、明、惊、晴”都押着清脆响亮的“ing”韵。如果唯独最后一个字“更”读成“geng”,整首词的音律美感就像一段流畅的音乐突然卡了一下,非常不和谐。而如果读成“jing”,则一气呵成,朗朗上口。陈与义写这首词的时候,一定考虑到了这点。

三、查证支持

在百度搜索“更 jing”,会发现大量讨论都指向同一个结论:虽然在现代普通话字典里,“更”已无“jing”的读音,但在古音和口语传承中,这个读音一直存在。

结论:

所以,我认为在个人诵读与审美层面,将此处读作“sān jīng”是更贴近原作音韵意图的选择,有助于体会词作的音乐性。

当然,我也清楚,在现代汉语规范与应试场景下,仍需遵从字典标准,读作“gēng”。

这件事让我觉得,学习古文有时需要一点“较真”的精神。一个字的读音背后,可能连着一段活生生的历史,和一种即将消失的韵味。

  • 元素周期表记忆游戏
  • Coming soon
取消回复

说点什么?

© 2025 零露的小窝. Using Typecho & Moricolor.